今天,《中国教育报》刊发校党委书记徐江荣署名文章《中国计量大学 聚焦“双碳”目标 加强“碳计量”人才教育培训》,畅谈学校如何积极发挥计量特色学科与专业优势,深入推动“碳计量”交叉学科领域教育科学技术人才一体化发展,为实现“双碳”目标贡献力量。
2020年9月,中国向世界正式提出“双碳”目标,并围绕“双碳”目标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2022年2月,浙江省印发《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实施建议》,对浙江省实现“双碳”目标提出了要求、指明了路径。
实现“双碳”目标的核心是控制碳排放总量。“碳计量”作为“双碳”目标的底层驱动和绿色低碳发展的“眼睛”,为碳排放、碳减排、碳清除和市场化机制等标准制定提供量值依据,是实施检验测试的技术基础,在促进国家质量基础设施协同运行中发挥着核心功能,“碳计量”人才培养对“双碳”目标的实现具备极其重大意义。
在此背景下,中国计量大学作为一所以计量、标准、质量、市场监管和检验检疫为办学特色的高等院校,知责于心、担责于肩、履职于行,学校坚持特色教育,坚持改革创新,与时俱进,围绕国家“双碳”目标,积极发挥计量特色学科与专业优势,深入推动“碳计量”交叉学科领域教育科学技术人才一体化发展,取得很明显的成效,为实现“双碳”目标作出积极贡献。
2017年3月,学校高站位成立“工业碳计量研究所”;2022年4月,成立“碳中和与绿色发展研究中心”;2024年1月,成立能源环境与安全工程学院,同时加挂“碳计量学院”牌子,进一步凸显自身办学特色和优势,慢慢地加强核心竞争力,筑牢实现“双碳”目标的学科和平台基石。
学校联合浙江浙能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和浙江省气象科学研究所组建浙江省工业碳计量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参与组建并获批国家市场监督管理部门“碳计量”技术创新中心、河南省“碳测量技术与高端仪器装置”工程研究中心、浙江省“智能化流体精密计量输送装备”工程研究中心等多个高能级平台。学校成功举办2022年环境计量与生态修复技术国际研讨会、2023年碳测量与核算技术交流与培训会议、2024年国家碳计量中心(福建)学术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参与浙江省科学技术协会和浙江省碳达峰碳中和科技创新联合体组织的《浙江省碳达峰碳中和科技发展蓝皮书》编写工作。
学校积极服务“双碳”目标,已与国家碳计量中心(福建)、国家碳计量中心(广东)、国家碳计量中心(内蒙古)、国家碳计量中心(山东)、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郑州计量先进技术研究院等建立了定期合作交流机制。学校不断拓展国际交流与合作,与意大利卡梅里诺大学合作申报“资源与环境”中外合作办学硕士项目,与德国马格德堡大学签署国际交流合作项目协议,与巴基斯坦真纳大学签署“碳中和环境修复技术联合实验室”共建合作协议。
大格局驱动大作为,学校聚焦“双碳”目标,统筹规划、全面布局,凝聚“碳计量”育人合力,以强实力释放高活力。
针对“双碳”专业人才教育培训工作中的痛点与难题,学校找准处理问题的支点和突破口,提出并实践“知识结构与发展需求相统一,多元协同与实践创新相统一”的人才教育培训理念,打造了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微专业并举的多元协同育人新模式,匹配“双碳”引领下的工程实际与产业需求。
基于知识模块构建与定位人才教育培训目标,学校在能源与动力工程本科专业培养中增设“能源计量与碳计量”方向,在能源动力工程和环境工程等本科专业开设“碳排放核算方法学”“能源计量技术”“能源计量系统课程设计”等9门“双碳”系列特色课程,编制了“碳计量与节能评估”“碳计量方法与实践”“工业过程的节能降碳技术”等14门“双碳”课程的教材和讲义,丰富拓展“双碳”知识结构内容与内涵。同时,打造一支由碳排放审计师、碳排放管理师、碳计量认证师等组成的“双碳”教学特色师资队伍,打通“双碳”目标赋能传统专业的知识通道。
学校主动布局工业碳排放计量技术、能源清洁低碳高效利用和减污降碳技术等学科方向,近5年,获省部级奖励14项,在《自然》等国际期刊上发表论文85篇,授权发明专利50余项,发布国家标准11项,承担国家重点研发等项目64项。自2022年开始招收资源与环境专业和能源与动力专业硕士研究生,获批“电力与能源装备”浙江省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开设“新能源与碳中和”和“碳计量与碳中和”微专业,与浙江省能源集团有限公司、杭州市能源集团有限公司等有突出贡献的公司建立产学研合作基地17个,开展“碳计量+X”实训,邀请行业企业专家来校授课或举办讲座30余次,教师带领学生赴行业企业组织实习实训累计800余人次,有效促进产科教融合,提升学生“双碳”知识运用实践能力。
学校聚焦能源与环境等领域“双碳”人才实践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培养的需要,开发了以实践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培养为导向的“案例引领、以赛促教、思维开拓”“三位一体”的教学新举措。依托产教融合积累的“双碳”案例,建立贯通“知识中心”与“能力中心”两个中心点,开展案例引领式教学,激发学生的探索创新内驱力;基于科教融汇,将科研资源转化为教学、竞赛和科创资源,构建“基础类、专业类、应用类”和“学院级—学校级—省级—国家级别”的“三类型、四层次”联动竞赛体系,以赛促教,丰富学生实践创新途径;以始业教育、专家讲座、企业实习、主题实践、国际交流“五维并举”拓宽学生视野,开拓创新思维。竞赛科研成果显著,65%以上的本科生参加学科竞赛和科技项目,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全国大学生低碳循环科学技术创新大赛等20余个高水平学科竞赛中获省级以上奖项135项。学生以第一作者在SCI期刊等发表学术论文10篇,公开或授权国家专利16项。毕业生继续深造比例和质量稳步提升,近3年学生升学率均超40%。
这是中国计量大学在“碳计量”人才培养实践探索中的厚积薄发,一项项创新,一次次突破,彰显特色,厚植优势,不断向着更高质量、更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前进。
未来,中国计量大学将坚持走特色发展之路,紧紧抓住计量、标准、质量、市场监管和检验检疫的“老本行”,积极探索推进教育科学技术人才一体化发展,为浙江高水平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打造美丽中国先行示范区、争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省提供坚实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