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深入研究周敦颐的经济思想,通过梳理其生平、所处时代背景,剖析其经济思想特点,从哲学基础、经济治理理念、大多数表现及特质、经济思想解读等维度展开分析。结合具体历史案例,展现周敦颐经济思想在实践中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探讨周敦颐经济思想对当代中国经济发展与政策制定在生态经济、社会公平、政府职能转变等方面的启示,以期为当代经济建设提供传统智慧的借鉴。
周敦颐是北宋时期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被后世尊为“理学开山鼻祖”。为官生涯中,周敦颐不仅以清廉公正、勤政爱民著称,还积极实践自己的政治与经济理念。
北宋时期,社会经济在经历了长期发展后呈现出繁荣景象。商品经济活跃,城市商业突破了坊市制度的限制,交子等纸币慢慢的出现;农业生产技术慢慢的提升,人口数量持续增长。然而,繁荣的背后也隐藏着诸多问题。土地兼并现象严重,大量农民失去土地沦为佃户,社会贫富差距逐渐拉大;财政支出庞大,军费、官俸以及对辽、西夏的岁币支出使得政府财政入不敷出;同时,商业发展带来的逐利之风也对传统的社会道德观念产生了冲击。
周敦颐的经济思想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形成,具有鲜明的特点。他以儒家思想为根基,融合道家、佛家的哲学理念,构建起独特的理学体系,并将其哲学思想贯穿于经济领域。周敦颐的经济思想强调道德伦理对经济活动的规范作用,注重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生态环境的平衡,在重视农业基础地位的同时,也不排斥商业的合理发展,体现出一种整体、辩证的思维方式。
周敦颐在其代表作 《太极图说》 中,提出“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的宇宙生成论。这一理论认为宇宙万物皆源于“太极”,并在阴阳的相互运动和转化中持续不断的发展变化。这种宇宙观延伸到经济领域,体现为对事物发展规律的尊重和顺应。经济活动如同宇宙万物的运行,也有其内在的规律,人们在进行经济活动时,应遵循这些规律,不可违背自然和社会的发展法则。
在人性论方面,周敦颐主张“性者,刚柔善恶,中而已矣”。他认为人性包含刚、柔、善、恶等多种因素,而理想的状态是达到“中”,即中庸、平衡。在经济活动中,这在某种程度上预示着人们的经济行为不应过度追逐利益,而应保持适度和平衡。过度的逐利行为会打破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只有遵循道德伦理的规范,在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兼顾他人和社会的利益,才能实现经济与社会的良性发展。
周敦颐强调政府在经济治理中应发挥非消极作用,但这种作用并非过度干预。他主张政府以道德教化来引导经济活动,通过树立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规范人们的经济行为。例如,在地方任职期间,周敦颐注重对民众进行儒家伦理道德的教育,宣扬 “仁、义、礼、智、信”,使民众在经济活动中自觉遵守道德规范,避免欺诈、垄断等不正当行为。
在财政管理方面,周敦颐提倡节俭。他认为政府应合理控制财政支出,避免铺张浪费,将有限的资源用于改善民生和促进经济发展。北宋时期财政困难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政府开支庞大,周敦颐的节俭思想对于缓解财政压力、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具备极其重大意义。同时,他也主张政府在税收政策上应保持公平、适度,既不能过度征税加重百姓负担,影响经济发展活力,也不能因税收不足而导致政府无法履行其职能。
周敦颐所处的时代,重农抑商思想依然占据主导地位,但他对农商关系有着较为独特的见解。他认识到农业是国家经济的基础,“民以食为天”,只有保障农业生产的稳定,才能确保人民的基本生活需求,维护社会的稳定。因此,他积极推动农业生产技术的改进,鼓励开垦荒地,兴修水利,促进农业发展。
但周敦颐并不排斥商业发展。他认为商业在促进商品流通、满足大家多样化需求方面具备极其重大作用。合理的商业活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完成资源的优化配置,推动经济繁荣。在他看来,农商之间应该相互协调、相互促进,而不是相互对立。政府应营造良好的商业环境,规范商业行为,使商业在健康有序的轨道上发展,以此来实现农商并重,一同推动经济发展。
“诚”的哲学根基:周敦颐在 《通书》 中提出“诚者,圣人之本”,将 “诚” 视为宇宙本原与道德本体。这一概念延伸至经济领域,强调经济活动需以 “诚信” 为基石,如商业交易中杜绝欺诈、契约履行需恪守承诺,本质上是对经济行为的道德规范。
义利之辨的取向:他主张“君子以义为利,不以利为利”,反对单纯追求物质利益的功利主义。这种思想要求统治者在经济治理中第一先考虑民生道义,而非苛政聚敛,如在赋税政策上应 “取之有制”,避免因逐利而损害百姓根本。
农业为立国之本:周敦颐所处的宋代虽商品经济繁荣,但他仍继承传统“重农”思想,认为“农者,天下之大本”。其在任地方官时(如知南康军),曾推行劝农政策,鼓励垦荒、兴修水利,以保障粮食生产。这种思想与 《周易》 中“不耕获,未富也”的理念相呼应,强调农业对国家经济稳定的基础性作用。
轻徭薄赋的民生关怀:他批判“暴敛”行为,主张“政在养民”,认为赋税过重会导致“民困则国危”。这种思想在其《通书.顺化》中有所体现,要求统治者通过减轻徭役、平衡税负来维护小农经济稳定,本质上是对 “民本” 思想的经济实践。
黜奢崇俭的消费观:周敦颐推崇“俭以养德”,认为奢侈消费会败坏社会风气,甚至动摇统治根基。他在《通书.朴》中提出“民朴则易治”,倡导通过简化生活需求来减少对物质的过度索取,这一观念对宋代士大夫的消费伦理产生一定的影响,也隐含对资源合理规划利用的朴素认知,对当代治理违规吃喝有着很好的思想启发和借鉴作用。
量入为出的财政理念:他主张政府财政需 “量其收入,制其支出”,反对铺张浪费。在任上时,曾整顿地方财政,削减冗余开支,将节省经费用于民生,体现了“以财养民”而非“以财奉君”的治理逻辑。实际上的意思就是量力而行、尽力而为的理财理念,提倡“过紧日子”的思想体现。
社会分配的“中和”原则:周敦颐以《中庸》“致中和”为理论基础,认为经济资源分配需避免极端化。他反对豪强兼并土地,主张通过政策调控(如抑制土地兼并、限制高利贷)来维持社会财富分配的相对均衡,避免“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的矛盾激化。
经济与伦理的统一:他强调经济活动需符合“礼”的规范,如商业经营需遵循“公平交易”原则,手工业生产需注重“器以利人”而非逐利伤民。这种将经济秩序纳入伦理框架的思想,体现了古代“经世致用”哲学对经济实践的约束。
周敦颐将理学思想与经济治理深层次地融合,通过农田水利建设、市场秩序整顿、灾荒赈济等实践,形成独具特色的治理范式。其“民本为基、伦理为纲、农商并重”的经济思想,既体现传统儒家的政治智慧,又蕴含现代治理的创新因子。
周敦颐在担任郴州桂阳令期间,将其经济思想付诸实践。当时,桂阳地区农业生产条件较为落后,农民生活困苦。周敦颐到任后,首先大力推动水利设施建设。他组织民众修建水渠,改善灌溉条件,使得大片农田得到一定效果灌溉,农业产量大幅度提高。同时,他还积极推广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如改进耕作方法、引进优良品种等,进一步促进了农业发展。
在商业方面,周敦颐整顿市场秩序,打击欺行霸市、以次充好等不正当商业行为。他设立市场管理机构,制定市场交易规则,保障了商业活动的公平、公正进行。通过这一些措施,桂阳地区的商业逐渐繁荣起来,商品种类日益丰富,市场交易活跃。农业与商业的一起发展,使得桂阳地区的经济面貌焕然一新,百姓生活水平得到非常明显提高,社会也更和谐稳定。这一实践充分展示了周敦颐农商并重、以道德规范经济活动的经济思想在地方治理中的积极作用。
宋仁宗庆历年间,周敦颐任郴州桂阳县令时,针对当地“山多田少、灌溉困难”的现状,创造性提出“筑陂蓄水、分渠导灌”的治理方案。他亲自勘察地形,组织民众在舂陵江支流修建三道拦水堤坝,开凿五里长渠贯通主要农田区。工程建设中推行“以工代赈”制度,招募流民参与施工并给予粮食补贴,既解决水利难题,又缓解了灾荒时期的就业压力。
这一实践充足表现周敦颐“政在养民”的治理理念。他在《通书.顺化》中强调“水旱之灾,国之大患,当以未雨绸缪”,将水利建设视为保障农业生产的根本。桂阳水利工程使当地农田灌溉面积扩大三倍,粮食产量明显提升,百姓称其“惠政如泉,泽被万民”。
神宗熙宁年间,周敦颐任南康军知军时,针对鄱阳湖周边圩田“豪强私占、水利失修”的乱象,推行“官民共治”模式。他设立水利司,制定《圩田管理条例》,明确规定圩堤维护责任、灌溉用水分配规则。同时,组织乡绅成立“水利公局”,建立“按田出丁、分段包干”的维护机制,既保障公共水利设施的可持续性,又避免官府过度干预。
这种治理创新体现了周敦颐“中和”思想在经济领域的应用。他通过制度设计平衡不同利益群体需求,既防止官府滥用权力,又遏制豪强垄断,实现公共资源的公平分配。南康军的圩田治理经验后被朝廷采纳,成为宋代水利管理的重要范式。
在虔州通判任上,周敦颐针对“商税苛重、市场凋敝”的状况,推行“减税明法”改革。他重新核定商税征收标准,将税率降低30%,并刻石立碑公示征税细则,杜绝官吏私自加征。同时设立“商税公廨”,建立商税征收透明化制度,要求所有税收账目按月公示,接受商户监督。
这一改革源于周敦颐“诚者,天之道也”的哲学理念。他认为商业活动应以诚信为本,政府治理更需秉持公正。改革后,虔州商税收入不降反增,商贾云集,市场重现繁荣。当地百姓称赞“周侯之政,如日月昭昭,商贾安业”。
在南安军任职期间,周敦颐针对手工业者 “恶性竞争、产品低劣”的问题,引导建立行业自治组织。他支持各行业成立行会,制定《行规二十条》,规范产品品质衡量准则、定价机制和学徒制度。同时设立 “质量巡检司”,定期抽查商品,对违规者处以 “公示惩戒+停业整顿”。
这种治理模式体现周敦颐“礼以节情”的思想。他通过制度化建设将道德规范转化为行业准则,既维护了市场秩序,又保护了传统手工业的健康发展。南安军的行会管理经验,为后世城市商业管理提供了重要借鉴。
嘉祐年间,洪州发生严重旱灾,周敦颐时任洪州分宁县主簿,协助县令实施“分级赈济”方案:对赤贫户直接发放救济粮,对中等户提供无息贷款,对富户则采取“劝分”策略,鼓励其捐粮赈灾并给予荣誉表彰。同时设立“惠民仓”,通过平抑粮价、打击囤积居奇稳定市场。
这种赈灾方式体现周敦颐 “以义制利”的思想。他既保障灾民基本生存权,又通过利益引导调动社会力量参与救灾,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洪州赈灾实践被收录于《宋史.食货志》,成为宋代荒政典范。
周敦颐任虔州通判时,遇灾荒年景,采取 “平粜法”(调控粮价)、鼓励富户捐粮、兴修公共工程以工代赈等措施,既缓解灾情又避免市场混乱,体现了“以民为本”的经济干预思路。
在永州通判任上,周敦颐面对大量因战乱流入的流民,创造性实施“垦荒授田”政策。他将官府公田和无主荒地分配给流民耕种,提供种子、农具,并免除三年赋税。同时设立“流民保甲”,建立互助组织,帮助流民重建社会关系。
这一举措源于其“民胞物与”的哲学观。周敦颐认为保障流民基本生存权是政府应尽之责,通过经济扶持使其重归生产,既解决社会问题,又促进经济发展。永州的流民安置经验,为当代社会救助和扶贫工作提供了历史镜鉴。
周敦颐的理学思想经过后世理学家的传承和发展,对中国古代经济政策产生了深远影响。南宋时期,朱熹逐步发展了理学体系,其经济思想在非常大程度上继承和发扬了周敦颐的理念。朱熹主张“存天理,灭人欲”,在经济领域强调人们应克制过度的物质欲望,遵循道德规范进行经济活动。这种思想影响了南宋政府的经济政策制定,政府更看重对商业活动的道德引导,加强对市场秩序的规范。
在元代,理学被官方推崇,周敦颐的经济思想也随着理学的传播而得到更广泛的认可。元代政府在农业政策上鼓励垦荒,兴修水利,重视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在商业方面,虽然实行一定的专卖制度,但也注重规范商业行为,保障商业活动的正常进行。这些政策的制定和实施,都能够正常的看到周敦颐经济思想中农商并重、以道德治理经济的理念的影子。
周敦颐在其29年宦海生涯中,历任主簿、县令、通判等基层官职,在赋税征收、农业发展、商业管理等经济事务中,创造性地将“诚”“中”“公”等理学概念转化为具体治理措施。这些实践既体现传统儒家“经世致用”的政治理想,也蕴含解决社会经济矛盾的创新智慧。在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的后疫情时代,特别是面对中美贸易战和欧美国家对中国的经济封堵,周敦颐经济思想对新时代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具有独特启示。
周敦颐在《太极图说》中提出“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强调自然规律的客观性与神圣性。这种“天人合一”的宇宙观映射到经济领域,要求人类经济活动一定要遵循生态规律。在当代,全球气候变化与资源危机日益严峻。推动生产方式绿色转型,将生态保护纳入经济决策核心,限制高污染、高耗能产业,发展循环经济与低碳技术,实现“取之有时,用之有节”(《通书.理性命》)。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可借鉴其“中和”思想,建立区域间生态利益平衡机制,通过财政转移支付、生态税收等手段,确保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协调统一。
周敦颐主张“无欲则静”,倡导克制过度物质欲望。这一理念对纠正当代消费主义倾向具有现实意义—倡导绿色消费文化,通过宣传教育引导公众树立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减少资源浪费;建立循环消费体系,完善二手商品交易、资源回收利用等制度,推动形成“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消费闭环。
在当代经济发展中,我们应积极推动绿色产业的发展,全力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例如,加大对新能源、节能环保等产业的扶持力度,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废弃物排放;推广绿色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带领企业和消费的人树立环保意识。通过这一些措施,构建起生态与经济相互促进、良性循环的发展模式,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双赢。
周敦颐提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通书.志学》),强调经济活动的伦理边界。在共同富裕实践中,应优化初次分配格局,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完善按要素分配政策制度,防止资本无序扩张导致贫富分化加剧;强化再分配调节作用,借鉴其“平天下”思想,加大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等调节力度,重点保障权益。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庸》)的理念,为调节收入差距提供方法论。应构建橄榄型分配结构,通过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完善三次分配机制,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在教育、医疗、养老等领域加大投入,缩小城乡、区域公共服务差距。
通过完善税收、社会保障等再分配制度,缩小城乡、区域和不同群体之间的收入差距。同时,加大对的扶持力度,通过实施帮扶政策、提供就业培训和公共服务等措施,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权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此外,鼓励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参与公益事业,推动先富带后富,最终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
周敦颐“民生为本”“均衡发展”的理念,对推进共同富裕具有启示价值。当代经济工作应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完善分配制度,缩小城乡差距,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周敦颐将“诚”视为道德本体,提出“诚,五常之本,百行之源也”(《通书.诚下》)。在市场经济中,应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建立企业与个人信用信息数据库,完善守信激励与失信惩戒机制,构建“一处失信、处处受限”的信用环境;强化市场监管效能,借鉴其“礼以节情”思想,完善市场准入、公平竞争审查等制度,打击假冒伪劣、商业欺诈等行为。
周敦颐“以义制利”思想要求企业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履行社会责任,推动ESG(环境、社会、治理)实践,带领企业将可持续发展目标纳入战略规划,加强环境保护、员工权益保障和公司治理。完善激励约束机制,通过税收优惠、荣誉表彰等政策,鼓励公司参与公益事业,形成“义利双行”的良性循环。
周敦颐主张政府以道德教化引导经济活动、合理控制财政支出的经济治理理念,对当代政府职能转变和经济治理具有启示作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应正确地处理与市场的关系,减少对微观经济活动的过度干预,充分的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周敦颐的治理实践表明,基层经济治理需注重制度设计的科学性与人性化。当代基层治理应借鉴其“官民共治”“透明施政”的经验,完善民主协商机制,建立多元主体参与的治理体系,提升治理效能。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周敦颐“以义制利” “诚信为本” 的思想具备极其重大现实意义。应加强市场主体道德建设,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市场经济运行全过程。
周敦颐主张“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强调道德教化在治理中的作用。在当代治理中,应提升政府公信力,加强公职人员道德建设,推进政务公开透明,增强群众对政府的信任。优化公共服务供给,以“民有所呼、我有所应”为导向,创新服务方式,提升教育、医疗、养老等领域的服务的品质。政府应注重自身廉政建设,弘扬廉洁奉公精神,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建设服务型政府,以更好地促进经济的健康发展。
周敦颐“无为而无不为”思想并非消极放任,而是强调遵循规律的适度干预。当下,应完善宏观调控体系,在尊重市场规律的前提下,运用财政、货币等政策工具,保持经济稳定运行。营造良好营商环境,深化“放管服”改革,减少行政性干预,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政府加强宏观调控和市场监管,维护市场秩序,保障公平竞争。同时加大对教育、科技、文化等领域的投入,通过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质和科学技术创新能力,为经济发展提供支撑。
周敦颐的经济思想以其独特的理学哲学为基础,有着非常丰富的内涵和鲜明的特点。他强调道德伦理对经济活动的规范作用,注重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生态环境的平衡,在农商关系上主张协调发展,其经济治理理念也体现出独特的智慧。通过对其经济思想的研究以及历史案例的分析,我们大家可以看到周敦颐经济思想在当时的实践中取得了积极的效果,并对后世经济政策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的后疫情时代,特别是面对中美贸易摩擦和欧美国家对中国的经济封堵,周敦颐的经济思想依然具备极其重大的启示和借鉴价值。其生态经济发展理念有助于解决当前的环境问题,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对社会公平的追求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了思想指引;政府职能转变和经济治理的理念为完善市场经济体制、提高政府治理能力提供了有益参考。深入挖掘和研究周敦颐的经济思想,将传统智慧与现代经济发展相结合,能够为我们国家的经济高水平质量的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提供有力的支持。
周敦颐理学思想蕴含的哲学智慧与治理理念,经过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能够为当代经济发展与政策制定提供重要启示。从生态经济到社会公平,从市场伦理到政府治理,其思想的当代价值不仅体现在理论层面的合理养分,更在于为解决现实问题提供实践路径。未来,需逐步加强民间传统文化与现代治理的融合研究,推动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治理理论体系与制度框架。
周敦颐(公元1017年-1073年),原名惇实,字茂叔,道州营道(今湖南道县)人,北宋著名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是宋明理学的开山鼻祖,世称“濂溪先生”。
周敦颐出生于一个官宦世家,幼年丧父,随母投靠衡州的舅父。景祐三年(1036年),凭借舅父的荫恩,出任洪州分宁县主簿。他一生主要在江西、湖南、四川、广东等地担任州县官员,如南安军司理参军、郴州桂阳县令、合州判官、虔州通判等,最终官至知南康军。
周敦颐最主要的贡献在于哲学思想领域,他继承了儒家思想,融合了道家与佛家的学说,构建了一套探讨宇宙本源、万物化生及人性伦理的哲学体系。他的核心思想集中体现在其著作《太极图说》与《通书》之中。《太极图说》以简洁的文字和图示,提出了“无极而太极”的宇宙生成论,认为太极的动静化生阴阳五行,进而生成万物,奠定了理学宇宙论的基础。《通书》则进一步阐发了其“诚”“主静”“立人极”等心性论与道德论思想。其传世名篇《爱莲说》歌颂了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尚品格,是他个人精神境界的写照,也是后世士大夫追求理想人格的典范。
周敦颐的学说经其弟子程颢、程颐的继承和发展,再由朱熹集大成,最终形成了影响中国后世七八百年的理学思想体系。因此,他被后世尊为“道学宗主”“理学开山”,其思想对中国乃至东亚的哲学与文化都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
《中国经济报告》保留对本文的所有权利。欢迎您将本文转发至朋友圈或微信群分享;如需商业转载,务请通过后台联系我们取得授权,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中国经济报告》不以任何形式收取审稿、版面等费用;本刊编辑部负责本刊审稿工作,本刊无任何分支机构
,也从未委托任何中介机构为本刊组稿;本刊将对以本刊名义组织稿件并收取费用的机构和个人追究法律责任。
《中国经济报告》是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管的以经济发展形势和经济政策研究为主要内容的半月刊,是中国发展出版社旗下4种期刊之一,致力于打造立足国内、面向全球的智库成果评价和发布平台。现设有封面专题、全局与战略、宏观经济、产业与公司、金融与资本、市场与区域、资源与环境、法治与管理、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世界经济、经济学家、智库研究、经济随笔等栏目。
《中国经济报告》是中国知网、万方、龙源、维普、超星等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AMI综合评价(A刊)扩展期刊;
上一篇:主要指标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