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百年,白云苍狗。他们,一群百岁白叟,走过了一个世纪的旅程,阅历着不同的崎岖,又一同见证着国家的日益富足。2012年末计算多个方面数据显现,荆州城区共有30位百岁白叟。日前,记者造访了城区部分百岁白叟,探寻他们的日子状况和日子方式,理解他们的日子阅历以及健康长命之道。采访中,这些白叟们或家境富裕、颐养天年,或赤贫窘迫、茕居一隅,或身体矍铄、精力饱满,或卧病在床、后代服侍。不管身体健康与否,不管赤贫与赋有,这群百岁白叟身上体现的达观向上精力给人启迪,他们对生命的情绪值得尊敬
5月29日上午,记者来到荆州区第二福利院宿舍见到沈引兰白叟时,老太太正戴着一副老花镜,端坐在屋檐下的藤椅上专心致志地看着报纸。见到有客人来访,沈引兰白叟忙将咱们引到屋内落座、喝茶。看到这样的情形,谁都不会信任,眼前的这位白叟现已迈过了107岁门槛。
屋子不大,摆放着一张罩着蚊帐的单人床、一口红木柜子,一张桌子,几把椅子,略显得狭隘,拾掇得十分规整,一点也不见杂乱。一番问寒问暖后,咱们道明晰来意,让沈引兰白叟讲一些“曩昔的工作”,白叟十分怅然地打开了话匣子。
沈引兰白叟是地道的荆州人,1907年出生于弥市镇里甲口一个普通农民家庭。白叟终身育有5个子女,老大和老四现现已过世,现在健在的女儿已有70多岁,两个儿子也别离有60多岁。
“小儿子家里很招业(编者注:赤贫的意思),患有腿病住在医院,平常都是另两个儿女来看管!”沈引兰白叟和记者说,她现在身体还健康,自己独自在这租住的房子过日子,不愿意给子女们添麻烦。平常自己洗衣煮饭,儿孙们常来看望带些柴米油盐、菜等日子用品,给点零花钱。这些年来,政府每月都会给她发钱,从一百元涨到两百元。从上一年7月起,她每月能领到300元的钱,可供付出每月150元的房租和水电费及其他日子开支。
说起曩昔的的工作,沈引兰白叟直摇头,连声说:“那时分真招业呀,家里本来啥都没有,打饥荒,还要逃兵荒!”白叟回想,孩提时代读过两年私塾,认得几个字后就没读了,一向跟跟着爸爸妈妈做农活。18岁那年,在乡里媒婆的介绍下,爸爸妈妈亲将相距10多里的邻村一个后生小伙招为入赘女婿。那时,成婚也不时兴拿啥成婚证,爸爸妈妈亲在家摆上几桌酒席,请亲属和朋友、邻里同乡来喝杯“喜酒”,让她和从未见过面的后生拜堂,就算了却婚姻大事。“丙子年(编者注:1936年),他被拉了壮丁,几年没音讯”沈引兰白叟叙述,老公被拉了壮丁后,家里的日子愈加困难。因为没米吃,母亲就和她到外面去挖野菜,回到家里做青菜糊度日。过了两年后,老公悄悄跑回来,全家人得以聚会,百感交集。老公告诉她,被部队抓去后,便是当伙夫,常常背锅挑柴做苦力,常常挨长官的打骂,他不胜忍耐,就趁长官不注意悄悄跑回家了。
沈引兰白叟叙述,那时家里也不和平,日本鬼子现已打进来了,同乡们出四处逃散躲兵荒。她跟着老公先后足不出户,到过南京、天津、上海、四川、河北、北京等当地。逃荒路上,几回目击日本鬼子的暴行。“日本人,那真不是人,同畜生相同糊弄!”说起日本人,沈引兰白叟连连摇头摆手。白叟叙述,她就曾亲眼目击一伙日本兵一个孕妈妈。一伙日本兵闯进一家屋子后,将屋内的一名白叟和一名孕妈妈押到屋外。然后,一名日本兵不管白叟的连续磕头,当面了孕妈妈,致使其晕曩昔后狂笑着脱离。其时,她和老公躲在不远处的禾垛堆内吓得大气不敢出。说起当年的一幕,白叟仍旧显得心有余悸。沈引兰白叟称,解放后,日子才渐渐好起来。老公57岁那年,因病逝世了。尔后,她独力拉扯着几个小孩度日。后来,子女们连续成人参加工作后,她开端安享晚年。现在,每天吃过早餐后,便是找一些报纸和书来看看,日子过得充分而安定。说起晚年的日子,白叟止不住地说,感谢党,感谢政府,每个月都给她发钱,逼真地感受到新旧社会两重天,党的恩惠比天高。
老公存亡未卜,她被婆家的宗族老一辈作主卖给外人。老公将其换回后,一把大火又将家中产业烧个一干二净。终身育有9个子女,现在膝下已无一子半女。年逾百岁的李传秀老太,终身的命运令人唏嘘、慨叹。
5月30日下午,记者一行驱车前往岑河镇张场村李传秀白叟家。得知记者前来采访,白叟的儿媳60多岁的李本珍白叟、孙子张龙特意从棉花田地里赶回。105岁的李传秀白叟因偶染风寒,卧病在床。见有人来,白叟挣扎要着要起床,孙子张龙忙上前将其扶稳躺好。
李传秀白叟耳有点背,眼有点红肿。张龙大声呼叫几声“奶奶”后,白叟好像茅塞顿开,亲热地拉着孙儿的手,絮絮不休地说身体一天不如一天,想下床动动都很困难,睡觉时浑身痛苦。张龙在旁好言好语安慰。
见过李传秀白叟后,白叟的儿媳李本珍白叟便将记者一行引到堂屋,细细地说起白叟的生平缓日子小事。李传秀白叟1909年出生于沙市窑湾的一个大户人家,家境十分富裕。15岁那年,在父亲的组织下,一顶花娇将她抬到岑河镇同样是大户的张姓人家。
李传秀过门后,相继生下一子一女。15年后,一双心爱儿女莫名害上“怪病”,一个月内先后脱离人世。中年丧子的李传秀悲恸欲绝,整日神思恍惚。磨难,好像缠上了她,一连串凄惨的命运接二连三。
过不多久,憨厚老实的老公张家彪被拉了“壮丁”,前往长江以南的公安县服兵役。尽管仅仅一江之隔,夫妻相隔两地数年不通音讯,没有只言片语的家书交游。日子一晃便是五年,期间,军阀混战,战乱不断。因为一向没有张家彪的音讯,张氏宗族的老一辈们认为他已死于战乱之中,遂暗里洽谈将宗族中的“闲人”李传秀卖出去。一番计议商定后,李传秀被张家的老一辈们卖到观音垱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当媳妇。
十年存亡两苍茫,李传秀被卖5年后,张家彪又奇迹地般地回到家中。不见了妻子,张家彪便向宗族老一辈们刺探,才得知了工作的始末。在他的再三央求下,张家的老一辈们才托付当地有声望的人前往观音垱“说话”。此刻,李传秀已为人母,又生下两个女儿,大的4岁,小的2岁。通过两头的几回洽谈,李传秀留下一双儿女,只身从头再回到张家。
解放后,李传秀又相继生下5个子女,3个女子先后夭亡,幸存一个儿子,一个女儿。1954年的一天夜晚,张家彪、李传秀夫妻在睡梦中被大火吵醒,慌张跑出屋外。不多时,广大的四合院被出人意料的大火烧得干洁净净,家中的产业全付诸一炬。自此,张家本来富裕得的家庭从此衰落,李传秀同老公拉扯着6岁的儿子、2岁的女儿蜗居在暂时建立的两间泥土屋内困难度日。
李传秀生性勤劳,对人热心,深得邻里同乡们的尊敬与信任。十多年后,在乡邻们的协助下,李传秀同老公一同从头建起了三间瓦房,预备迎娶儿媳妇。新房建成不久,18岁的女儿却因一时想不开寻了短见,让李传秀悲伤泪下。1990年的一天夜晚,李传秀42岁的儿子骑车在回家路上时,不小心撞上路旁边的板车,医治无效逝世。几年后,李传秀的老伴张家彪心境抑郁,怀念儿子成疾撒手人寰。
李传秀白叟终身命运多舛,晚年同媳妇、孙儿们寓居一同,其乐融融。李传秀的孙子张龙介绍,5年前,老奶奶的身体还十分健康,常常自己生火煮饭,挑粪种菜,协助弟弟们剥棉籽。3年前,老奶奶还迷上了喝酒,每餐必喝一小杯白酒,偶然也背着母亲抽抽2元钱一包的烟排遣。采访中,记住得知,李传秀白叟终身勤劳闲不住,没害过啥大病,偶然伤风,几天就好了。白叟饮食没啥特别考究,跟着儿孙们的组织,口味倾向辛辣食物。
一个艳阳高照的上午,记者在柳克华孙媳妇和居委会工作人员的引领下来到白叟家中,若不是她们介绍,记者还认为柳克华是位威严的老姨爹,没想到是位慈祥衰弱的老太太。
本年6月26日,便是柳克华102岁生日,这个四世同堂的我们庭,预备给白叟生日一个惊喜。“谢谢你来看望咱们家老太太!”出来迎候的柳克华的女儿陈碧兰,她本年70岁了。藏着规整的短发,看着很精力。柳克华坐在卧室的大床上打瞌睡,床是雕花大床,一看便是祖传下来的老物件,拾掇得一干二净,规整洁净。陈碧兰解说,老太太刚吃了饭,有些困了。
柳克华娘家在黄陂县,10多岁的时分,她来到红安县,在一户陈姓地主家当童养媳,后来嫁给了他们家儿子,夫妻恩爱过了好几年。惋惜好景不长,20多岁老公逝世了,柳克华年岁轻轻成了寡妇。婆婆是仁慈的人,待她很好,三从四德的教育让她没想过改嫁,只全神贯注服侍公婆。
陈碧兰说,柳克华年青时分很漂亮,长得白皙,皮肤好,我们都叫她“白姑娘”。老公身后,许多媒妁介绍好婚事,她都没容许。
夫家兄弟多,妯娌也多,公婆身后,就分居了。柳克华得到一间厨房和一间卧室,她手艺活儿做得好,织布纺纱都不成问题,家里还有田,她裹了小脚,不能种田,所以与人换活儿,他人帮她种田,她就给他人织布。
陈碧兰并不是她的亲生女儿,她生育了两个儿子,都没长大就夭亡了,后来就抱养了不到六岁的陈碧兰。
1958年,柳克华跟着弟弟柳克敏与弟媳来到武汉,给人当保姆,陈碧兰跟着柳克华的大嫂子在红安县的乡村,村中人开端说闲话,说柳克华偷了他人的孩子不肯给。陈碧兰逐步置疑自己的身世,柳克华解说,陈碧兰的哥哥被山里的豺狼吃掉了,她被爸爸妈妈遗弃,被自己收养了。
那个时代的女性本没有名字,只要姓氏,来武汉前,她是陈柳氏,到了武汉做工,需求户口,需求名字,所以取名柳克华。
随后陈碧兰也来到武汉,解放后,对公民进行扫盲,陈碧兰进入校园,读小学、读初中,念到初二便辍学了。柳克华也学习文明知识,认得一些字。
在武汉时,陈碧兰认识了老公,1961年嫁到了沙市,1962年生了大儿子,1968年,陈碧兰生大女儿的时分,柳克华来到沙市,尔后一向在沙市久居,直到现在。
10多年前,陈碧兰与自己的亲人相认,她的亲生爸爸妈妈都已逝世多年,兄弟姊妹都还在,现在逢年过节,他们还会打个电话,致以问好。
陈碧兰说着曾经的往事,不时看看柳克华,时不时细细为她拾掇衣服,或许拿毛巾给她擦下脖子,生怕白叟热着。
柳克华并没有大病,便是年岁大了,生命体征变老,几年前,白叟从床上滚下来,家人吓坏了,送去二医抢救,老太太复苏后跟他们说,自己做了一个好长的梦,梦中被坏人抓走,然后趁机逃跑回来。
柳克华很心爱孙子们,她一向记住大孙子考试的工作。清晨,她醒来后就在床上歌唱,把这一个世纪的阅历编成歌曲自己唱,孙子就在书房里喊:“太太,别唱了,我还要温习呢!”
说起柳克华的长命诀窍,家里人都说,她特别爱喝水,曾经每天喝的水,能有好几开水瓶,现在不能喝了,上厕所不方便。
柳克华一双巧手,做了许多小鞋子,都是留给孙子们的,家里人劝她少做点,她总是说:“等我死了,就没人做了,现在做了,你们先放着。”陈碧兰说,白叟这一辈子,日子比较苦,但不管日子怎样艰苦,她的仁慈与旷达,一向没变过。
记者来访问前,与她的女儿孙璟兰联络,75岁的孙璟兰笑呵呵地表明欢迎:“欢迎你们来家里做客,来玩玩,坐着喝杯茶,聊聊天。”
家里拾掇得很洁净,门窗都打开了,穿堂风吹过,很凉爽,王素桢安闲地坐在麻将桌前,电视没有开,安静地听着记者与女儿攀谈。
王素桢的父亲逝世很早,家里很贫穷,为了生计,她在五六岁的时分,就跟从母亲来到荆州讨日子。
旧时的女性,能做的活计无非是手艺,年青时分的王素桢练得一双巧手,纳鞋底、绣花、针线多岁的时分,王素桢嫁入孙家,寓居在现在的新沙路一带,那时分的房子是一条长长的矮房,能住二三十户人家,她就在这所房子里照料公婆,抚育孩子。
王素桢的老公原来是个西医医师,日本人打到荆州来后,老公开的诊所地点的巷子不安全,两头的铺子拆了,老公也不做医师了,却是婆婆做些小生意,养活着一家人。
王素桢的老公十分惧怕交兵,战乱四起的时分,他一个人逃跑了,去了长江彼岸的公安,王素桢也预备带着孩子们渡江,渡江前夕,家中一位姑父过世,等他们参加完葬礼,长江现已拉上防地,封闭了起来。
王素桢带着孩子们躲飞机,她把被子、棉絮悉数压在桌子上,然后钻到桌子下面,好像这样就不会被飞机炸到。孙璟兰提到这些的时分,一向在笑:“那时分的女性都没啥文明,飞机要真的炸过来,棉絮垫得再厚也没用。”
离乱饥饿的时代,王素桢只能吃小米、挖野菜,还有灰面。孙璟兰说,母亲是个会过日子的女性,即使是动乱的时期,她仍然把日子过得有滋有味,简略得不能再简略的食物,她也能做出把戏,面条、饼子,杂粮与灰面掺在一同都能变着法做出来,在失望不安的动乱里,能发生少许安慰。
王素桢生育了13个孩子,婆婆心善,从人贩子手里买了2个孩子,她抚育了15个孩子,现在活着的只要4个。算起来,孙璟兰排行老九。
孙璟兰说,自己这辈子都不不怎样会做家务,家中客人一多,就只要下馆子,都因为有个勤劳的母亲。曾经,王素桢要自己去井里提水,跨过10多厘米高的门槛,好几重门,每跨一次,就要把水桶放下再拎起来。
王素桢择菜也是一把能手,有时分下馆子,她最看不来餐馆里择的菜,“一根蒜薹挨近七八厘米,夹的时分还得抖几下,哪有这样的?”王素桢择的蒜薹,一根便是一寸长,不长不短,根根相同,一筷子下去,好夹得很。
仅有的儿子寓居在台湾,几年前中风了,现在卧床不起。1991年之后,王素桢曾在台湾住了好几年,现在住在沙市,很挂念儿子。
王素桢做人的准则是,对人热心,胸怀宽广,不挑拨是非,不挑拨他人的联系,不记仇只记恩。孙璟兰说,母亲这一辈子都是这么做的,对儿女们也是这么教育的。(记者顿攀骆艳艳通讯员梁茜王群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