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华东师范大学不断加大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力度,完善公共服务的各项保障措施,学校按照集中投入、统一管理、开放公用的原则,着力构建安全、共享、高速、实用的高水平公共服务平台,通过数字校园基础设施建设、数字化图书馆建设、学校科研仪器共享机制创新等有效途径,进一步实现优质资源的合理配置和高效使用,在为学校学科建设提供重要支撑的同时也有力地推进了高水平大学的建设进程。
学校稳步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逐步搭建起一个高可用、可扩展、开放式的数字化校园基础设施,在原有校园网络的基础上稳步建设基本服务环境,构建高可用安全防御体系和管理服务体系,实现校园主干网络从千兆到万兆的升级;搭建学校网上教学和专业资源库平台,建设数据仓库和数据挖掘系统,学校已经设立华东师范大学校内网上教学平台和专业教学科研资源库,积极探索“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学生的方式,有效改变“以教为主”的教学模式,在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增强学生素质技能的同时也为学校各专业发展提供资源开发利用的平台;完善学校主页,推进信息库建设,学校对师生所持校园卡及学校公共数据库系统来进行功能的完善与扩充,对学校管理资源进行综合利用,将教师、学生、财务、设备、科研等各类信息纳入学校公共数据库系统,着力打造校园信息高速公路网,实现校园各种信息系统互连和数据共享,极大提高学校管理和服务效率。
学校不断加快数字图书馆建设进程,构建具有学校学科特色,能够很好的满足教学、科研持续不断的发展需求,为重点学科建设提供重要文献支持,开放、灵活、共享的文献信息保障体系。学校依托中文数据库和国际知名文献数据库,不断加快支撑学科加快速度进行发展的数据库群建设,截止到2008年底,学校入藏书刊已达392万册,各类电子文献数据库219个(含电子期刊3.1万种,电子图书113万种,学位论文197万余篇),购入外文图书8635种,港台图书3723种;学校同时保存古籍文献33万余册,其中古籍善本约有5千种4万余册,这都有利地推进了学校文献资源平台建设,提升学校文献信息检索效率和检索质量,为读者搭建了教学科研综合信息平台,在不断的提高学校图书信息服务水平的同时也为学校学科建设和发展提供有力的文献信息保障。
――构建仪器共享平台。学校探索大型仪器设施和优质资源共享新机制,建立“华东师范大学仪器共享平台”,对分布在两个校区的各单位、各学科的大型仪器设施进行统一管理与协调,最大限度地实现学校仪器设施的开放和共享。学校不断推进并完善“华东师范大学仪器共享平台”软硬件建设,设置全校大型精密仪器设备详细搜索资料、学校预购设备信息公示反馈系统、并确立共享收费标准、对学校大型科研仪器进行网上登记,逐渐完备学校科研仪器共享网络,目前学校上网共享仪器达190余套,总值近8个亿,为教学科研提供有效的硬件保障。
―― 建设分析测试平台。结合学校“985工程”建设校内分析测试服务平台,提升保障服务能力。学校建设物质结构分析与观察综合实验室,组建电子显微镜、聚焦显微镜、透视电子显微镜、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测平台,积极引进核磁共振仪、液相色谱仪等多学科急需的、通用的大型设备,为生物、化学、环境科学、地理学、体育学等多种学科教学和科研服务。目前,学校分析测试平台总共工作时数4万余小时,共承接委托项目300余项,同时运用各项分析测试费用进行仪器设施的有效维护和人员激励,借助平台资源积极开设仪器使用培训活动,进一步提升学校分析测试水平和质量,为学校教学科研提供保障和服务。
――完善公共实验教学平台。学校建立综合实验教学中心,将现有计算机类、语音类和教育类实验室纳入综合实验教学中心,在现有的资源设施基础上建设专用语音实验室、微格教学实验室、计算机硬件实验室,为本科教学和继续教育提供资源支持。继续完善学校公共计算机教学中心,不断改善基础教学实验室相关条件,加强完善学校公共实验教学平台。在此基础上学校物理实验教学中心和计算机科学实验教学中心被评为上海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008年学校地球表面过程和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实验教学中心被评为上海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这都为进一步发挥学校公共设施服务水平,提升学校公共服务保障能力,有力推进学校全面发展提供有效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