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文章,就有不少同学感慨:有时候大学与大学之间的改名水平,相差真不是一星半点...
于是,学姐也总结了一些广东高校改名改得有些“尴尬”的大学,并且对其校史发展进行了仔细地了解,一起看看都有哪些面孔~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国家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广东省高水平大学重点学科建设高校,博士学位授予立项建筑设计企业,教育部数据中国“百校工程”试点院校。学校有仙溪、江湾、河滨三个校区,校园总面积达2200余亩。
学校起源于1958年创办的佛山师范学院和华南农学院佛山分院,其后佛山师范学院更名为佛山师范专科学校。
1995年3月,佛山大学和佛山农牧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组建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升格为本科。
但事实上,1995年以前,虽然佛科院是叫“佛山大学”,但此时的佛大是专科性质的学校。而佛大更名为“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后,学校性质才从专科变为本科的。对于“佛科院”这一个名字,校领导也在努力改名:
2013年,佛山科学技术学院成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符合了升格大学的最基本的条件。2017年,拥有博士学位授予权,拥有一票升格大学的捷径。
2019年9月10日,广东省教育厅在官网公布《关于对广州交通大学等4所学校进行当地考验查证的公示》,佛山市政府申请佛山科学技术学院更名为广东科学技术大学。
2021年,佛山市教育局公布的2021年工作要点中有提到:推进佛山科学技术学院第二轮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和“强特色”建设及更名工作。
2022年4月,有网友在人民网领导留言板上咨询“佛山科学技术学院何时完成更名”一事,校方日前回复称,经与广东省教育厅沟通,学校更名大学已成功纳入广东省高校设置“十四五”规划并上报教育部备案。
肇庆学院,由广东省人民政府主办、省教育厅主管的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公办全日制本科高校,位于广东省珠三角城市肇庆,学校有主校区和星湖校区两个校园,总占地面积1200多亩。
1970年3月,广东教育行政学院下放到肇庆地区新兴县办学,创建肇庆地区师范学校。
2000年3月,经国家教育部批准,西江大学、肇庆教育学院两校合并,组建成为本科肇庆学院。
肇庆学院两校区办学,原西江大学校址为主校区,原肇庆教育学院校址为星湖校区。
据肇庆学院的“十四五”事业发展规划:到2035年,学校办学水平上升到一个更高层次,完成“改大申博”目标,建设一批省内领先、国内知名的一流学科、一流专业、一流课程和一流平台。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简称为广师大,是经教育部批准设立的省属本科层次公办普通高等学校,入选卓越教师培养计划改革项目、广东省“冲一流、补短板、强特色”特色高校提升计划。学校有东校区、西校区、北校区、河源校区、白云校区5个校区。
1957年10月16日,国务院批复广东省人民委员会“同意筹办广东省民族学院”,广东民族学院成立,承担为少数民族地区培养人才的任务。
不过,碍于学校有“技术”二字,有“职业学院”的感觉。因此,不少人觉得应沿用最开始的“民族”二字,校名改为“广东民族大学”。
广东第二师范学院,简称“广东二师”,为广东省属普通本科院校,是教育部校长领航工程基地、教育部教师国培计划基地。学校有海珠、花都两个校区,总占地面积535亩。
1960年,学校更名为广东教育学院。现在的英文名还是原来校名“广东教育学院”的版本:Guangdong University of Education。
据学校官网中显示,1970年停办,主体下放至肇庆地区新兴县,先后创办了肇庆地区师范学校和肇庆师范专科学校;1985年开始举办普通专科教育,1990至2008年举办普通本科教育。
韶关学院,是一所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属综合性应用型本科院校、地方院校教育国际化综合改革试点单位、中华文化传承基地。学校分大塘(主校区)、韩家山、黄田坝三个校区,占地面积175.13万平方米。
1989年7月,韶关师范专科学校与韶关市人民政府举办的韶关大学合并,1990年12月定名为韶关大学。
2000年3月,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批准,韶关大学与韶关市人民政府举办的韶关教育学院合并升格为本科院校,更名为韶关学院。
有网友问,很多大学都成功改名了,那为什么韶关学院不改名呢?韶院也是一所有六十多年历史的老校了。
其实,不是韶院不想改名,是条件没达到呢。当年韶关大学也因为条件没达到大学的标准而被要求更名为韶关学院。
这两者的区别,具体来看,根据教育部发布的《普通本科学校设置暂行规定》,普通本科学校独立设置的学院和大学的主要区别是:
大学:全日制在校生规模应在8000人以上,在校研究生数不低于全日制在校生总数的5%。
人文学科(哲学、文学、历史学)、社会学科(经济学、法学、教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等学科门类中:
大学:每个主要学科门类中的普通本科专业应能覆盖该学科门类3个以上的一级学科,每个主要学科门类的全日制本科以上在校生均不低于学校全日制本科以上在校生总数的15%,且至少有2个硕士学位授予点,学校的普通本科专业总数至少在20个以上。
学院:在建校初期专任教师总数不少于280人。专任教师中具有研究生学历的教师数占专任教师总数的比例应不低于30%,具有副高级专业方面技术职务以上的专任教师人数一般应不低于专任教师总数的30%,其中具有正教授职务的专任教师应不少于10人。
各门公共必修课程和专业基础必修课程,至少应当分别配备具有副高级专业方面技术职务以上的专任教师2人。
各门专业必修课程,至少应当分别配备具有副高级专业方面技术职务以上的专任教师1人。
大学:专任教师中具有研究生学位的人员比例一般应达到50%以上,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专任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比例一般应达到20%以上。
具有高级专业方面技术职务的专任教师数一般应不低于400人,其中具有正教授职务的专任教师一般应不低于100人。
大学与学院都应具有较强的教学力量和较高的教学水平,在教育部组织的教学水平评估中,评估结论应达到“良好”以上。
①在近两届教学成果评选中至少有2个以上项目获得过国家级一、二等奖或省级一等奖。
近5年年均科研经费,以人文、社会学科为主的学校至少应达到500万元,其他类高校至少应达到3000万元;
近5年来科研成果获得省部级以上(含省部级)奖励20项,其中至少应有2个国家级奖励;
学院建校初期其总建筑面积应不低于15万平方米;普通本科学校的生均教学科研行政用房面积,理、工、农、医类应不低于20平方米,人文、社科、管理类应不低于15平方米,体育、艺术类应不低于30平方米。
普通本科学校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施值,理、工、农、医类和师范院校应不低于5000元,人文、社会科学类院校应不低于3000元,体育、艺术类院校应不低于4000元。
普通本科学校生均适用图书,理、工、农、医类应不低于80册,人文、社会科学类和师范院校应不低于100册,体育、艺术类应不低于80册。各校都应建有现代电子图书系统和计算机网络服务体系。
以理学、工学、农林等科类专业教育为主的学校应当有必需的教学实习工厂和农(林)场和固定的生产实习基地;
以医学专业教育为主的学校至少应当有一所直属附属医院和适用需要的教学医院。
大学更名,既看学校自身的发展规划,也需要符合有关部门出台的规定。当然,一个足够响亮、辨识度高的校名,对于学校自身的建设是有较大帮助的。
至少从来年的招生层面来看,通过校名形成对大学初始印象的考生和家长,并不在少数。对此,你怎么看?